【中西医协同特色诊疗】济宁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——中药熏洗技术
来源:济宁第一人民医院发布时间:2024-10-12浏览:
济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护理为山东省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。为对接“西学中”政策导向,近年来医院积极推进中医护理工作,大力发展中医特色护理技术,探索中医适宜技术在加速康复中的应用。其中,中药熏洗技术被列为全院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之一。医院制定了中药熏洗的操作标准,经充分论证及严格培训,31个科室开展该项技术,授权操作资质人员91名。

中药熏洗法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中已有记载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中药熏洗法已广泛用于康复疗养和治疗疾病等方面。
孔奶奶,77岁,40多年前因受凉后导致双下肢酸胀, 近半年出现小腿乏力,加重2天入院。入院后查体发现,双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,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。
因为当时生活条件差,从未正规治疗过,老人面色萎黄,平日易口舌生疮,舌诊显示舌红、舌体胖大,舌中后部苔黄腻,经医生系统辨证后,孔奶奶属于湿热合并气虚体质。加之,孔奶奶一直被静脉曲张困扰多年,因年老体虚,脾胃运化失司,水液凝滞,阻滞气机,血行不畅,肌肉濡养无力,则四肢乏力,证属“痰瘀滞络”。
医护共同查房后,给予孔奶奶中药熏洗治疗,每日睡前1次,主要起活血通络,改善气机的作用。
治疗三日后,孔奶奶拉着我们的手说:“俺以为这个病再也看不好了,没想到竟然这么舒服地就解决了,太感谢你们了!”
谭老师,50岁,糖尿病8年余,因“血糖控制欠佳伴头痛1月”入院。该患者近半年睡眠差,每日睡眠不足3小时,夜间尿频严重,约10余次,入厕后难以再次入睡,平日自行口服降糖药及止痛药且不规律,近几日出现脚麻的症状。入院时患者面色偏黄,舌红、苔薄白干裂,有齿痕,属阴虚体质。治疗护士在和患者交谈过程中,发现患者养生不慎,思虑过度,肝气不舒,郁久化火,耗气伤阴,木旺克土,脾胃损伤,积热化燥,消灼肺胃阴液,故见口干,多食易饥。证属“气阴亏虚”,舌脉俱为佐证。
医护人员共同商讨后,决定给予中药熏洗治疗及耳穴治疗,中药熏洗每日睡前1次,配合耳穴每周2次,主要起疏肝解郁、镇静安神的作用。
治疗5日后,患者气色明显好转,夜间睡眠能达到6小时以上,且夜间起夜次数减少,入厕后也能再次入睡,切实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!
中药熏洗疗法是根据辨证选用一定药方,经过加热产生温热药气,利用中草药剂的热力和蒸汽渗透入人体皮肤毛窍、经络,以达到温经通络、行气活血等作用。在熏洗条件下,热发药性,引药入体,药助热势,协同发挥治疗作用,因而疗效独特,中药加热之后产生的蒸汽熏洗患者局部,利用药性、水和蒸汽等刺激作用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。
1.风寒感冒、慢性鼻炎、水肿、中风偏瘫、失眠、痹症等。
2.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、肿胀、屈伸不利、皮肤瘙痒等症状。
2.有急性传染性疾病、出血性疾病、危重外科疾病、高血压患者血压不稳或血压偏高期、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等禁用。
3.对于熏洗部位有破损、过敏体质患者、溃疡者慎用熏洗疗法。
临证中我们熟练掌握中药熏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,合理选用,规范操作,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,进而达到中医传统疗法“四两拨千斤”之功效。
中药熏洗不仅是一种疗法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让我们共同沉浸在中药的香气中,走进健康与舒适的境界,感受自然的疗愈力量。